自由行穷游攻略行程

天天核酸也挡不住的甘南之旅—慢游甘南(合作、洛克之路、扎尕那、郎木寺、经幡寺庙、草原湿地峡谷、骑马徒步、水墨丹霞)

2023-02-24 03:24:36
人的记忆很有意思,不停的迭代。但总有一些东西会一直存在某个角落,偶尔被调出来,重现当时所见所感。人生如此,旅行的记忆亦如此。我走过的地方不多,也不少,许多可能被迭代了。南极非洲西藏
DAY2

DAY2

在福州主城区中,仓山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个,仓山区四周被闽江环绕,形成南台岛,全岛五分之一为山丘坡地。


烟台山

当时尚元素融合历史文化,无需网红营销自然就能引爆热点,我想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就是这样成功的。一座城市既要保留记忆又要创新前进,历史风貌区的改建项目便是最佳答卷。这两年的国内游,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老建筑翻新,比如把废弃纺织厂建成文创园、回收老街危楼改建成咖啡店、书店等等。像是佛山的岭南天地,重庆的鹅岭二厂,都成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毫不夸张的说,到了周末福州最好看的小姐姐们都在烟台山拍照呢。


走在烟台山上,很容易联想到日本的长崎和神户。福州作为国家首批通商口岸开埠,早在1842年就在烟台山形成了洋人领事区和对外贸易区。半山建筑中,哥特式、巴洛克、折中式样和明清建筑混合,不亚于鼓浪屿的万国风情,许多名人往事也发生在此。

17国洋人办事处聚集于此,17国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就像同时喜爱旗袍与洋装的妇女催生出了第一件中式洋装,渐渐地烟台山上的白领们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活习惯的改变,可以说从百年前开始烟台山就走在福州时尚前沿,一直是时髦的代名词。

烟台山西面山脚下的亭下路,经过2年的复兴改建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搬进水电公司、蔡志远宅、卓氏民居的咖啡店、生活美学馆,都在用新的方式释放着老街的活力。

仓山上的每一座老建筑都可阅读,他们屹立在此看尽百年沧桑,大多在这两年经历了修复,背后的人文历史可以在一些官方号上了解,推荐【仓山旅游】、【遇见福州】。

爱国路2号,原美国领事馆,现为烟台山历史博物馆,据说是烟台山上保留最完整的一栋建筑,可通过公众号【仓前九里】,【行走烟台山】预约参观。

石厝教堂

石厝教堂是福州最早创办,也是最有特色的基督教堂。曾经每到礼拜日,这里便聚集起上百位来自各国的基督教徒,也因此有”国际教堂“之称。


TheSigh Coffee

工业风十足的街头咖啡馆,原先他家是卖精酿啤酒的,搬到烟台山开起了咖啡店,边上还有潮牌衣服卖,买完咖啡别急着带走,往前一步自带网红墙记得拍张照~

顶着正午的太阳爬了个山大家都饿了,我们决定去上下杭附近停个车,吃点东西顺便逛逛景区。


轮工一号煎包

这家店位于上下杭附近,算是当地比较知名的老店,简易的桌椅,密密麻麻的菜单贴在墙头,充满了90年代国营食堂的感觉。要了一份煎包,一份拌面之后有点无从下手了,实在是有太多看不懂的菜名,在老板耐心的讲解下,又点了一碗鲨鱼滑拼天梯汤、一碗扁食拼鸭胗汤。

福建的拌面深得我心,无论是在厦门、泉州还是沙县都没有让我失望,好吃极了!

比较意外的是,福州人竟然如此热爱内脏,这种快乐我只在川渝地区体会过。天梯是猪的上颚,也就是天花板,脆脆的很好吃。

三面环山面朝大海的福建人,不得不像大海讨生活,他们很早就开启了下海通商的伟大事业,也因此带回了众多舶来品,番薯在福州饮食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肉泥、鱼泥中加入特定比例的地瓜粉,搅拌成羹状削入沸腾的锅中,福州人把这种烹饪方式叫做“滑”,爱吃海鲜的他们擅长制作鱼丸和鱼滑,其中还有鲨鱼和鳗鱼制成的滑。和广东人对食物有着相同的执念,福州人也喜欢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本身的鲜美,因此汤类在闽菜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这些小吃大都汤头清亮,以清淡为主,突出鱼肉本身的鲜美。

咸的吃完总要来点甜,上下杭附近牛店不少。


耳聋伯元宵

去年泉州旅行的时候,我就体验过福建特色元宵了,颇有好感,看到福州有非遗老店赶紧安排一餐。

福州元宵可甜可咸,肉馅的比较出名,和我们长三角的汤圆不太一样,皮子不全是糯米粉做的。福州话叫米齐,是以七分糯米,三分粳米,水浸后研磨成米浆,储于米袋中压干制成。

“耳聋伯元宵”创始于清光绪年间,林老伯挑着担子,跟着戏班在台江苍霞一带的码头和街巷卖了三十余年元宵,真正耳背的其实是他儿子,熟客都称呼他为耳聋伯,后来还有不少关于这位老人的传奇故事,总之他们家族的口碑早已立足这座城市,成为了一种饮食文化。

他家的麻糍也很好吃,爱吃软糯中式甜食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

福建本土的芋头很出名,也因此福建人酷爱各类芋头制品,芋圆、芋泥、芋球、芋饼……

闽菜传统甜食之一便是这芋泥,细腻香甜的芋茸在猪油和坚果的提升下,从舌尖到鼻腔都欲罢不能。不得不说福建特产的槟榔芋真香,像极了小时候才有的冰激凌香芋杯,那可是香精才能调出的勾魂香气!


上下杭

相较于三坊七巷,上下杭明显冷清不少,不过这里曾经是闽商文化和福建海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上下杭最鼎盛的时期,拥有钱庄、绸布行、商铺多达260家,商品远销欧洲和东南亚。和烟台山一样,在18年左右进行了保护修复,如今已经重新登台。如果要给他们贴上tag,那么烟台山是时髦、潮流,上下杭则是国潮、复古,这里的招商和烟台山不同,几乎集结了全部福州老字号商铺和餐饮。如果你在福州时间不多,亦或是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可以把肚子留给上下杭,下杭路逛一圈一次性能吃到全部知名小吃。

而上杭路老街和建筑还在修复中,喜欢拍照的朋友可以专门去一下,几乎没有人脚手架也不多见,目前貌似在内部修复中。

顺便一提,烟台山景区停车十分友好,景区停车场好几处。相比之下上下杭就很难了,属于典型的市中心老城区景点,而且单行道居多,一旦错过就只能再绕一圈,我们为此多花了半小时。


想着肚子还不饿,我们准备驱车登鼓山,去鼓岭远眺一下城市夜景。原先还准备选个白天来做缆车的,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放弃了,再怎么说鼓山到市中心还是有点点小距离的,加上晚高峰堵车,实则坐了很久的车,第二天有点劝退。

很多人选择来鼓山景区玩分不清鼓岭鼓山,简单来说鼓山是一座山,鼓岭是其山顶,景点遍布山上,可以徒步也能开车。

鼓岭停车还算方便,拍照较好看的地方有不少当地人前来露营,边上也有临时停车区域。


陈金兰饮食店&宣和一味

我们的第一顿闽菜,选了一家藏在巷子里的本地小炒菜馆。好不容易停好车,跟着导航拐进了一条细窄的巷子,老远就看见右手边平台上搭满了简易折叠桌和醒目的塑料椅子。走上台阶走了半圈却看不到店头,只能抓住穿梭在食客中的送餐阿姨大声询问她店在哪里,又绕了半圈这次看到陈金兰的牌匾。门口排着长队,按习惯走进店内问老板还有座位吗,老板指着队伍末端说,先点菜再自己找位子!

这豪放的经营模式不就是现在最流行的“烟火气”吗?我们边说笑边排队,没一会就到了冰柜边上,明档点菜当场付钱,然后就要摸黑在路灯下找座位了。

这家店在福州开了30多年,据说承载着许多福州人小时候的味道,算是本地网红餐厅了。菜品卖相一般,不过东西实惠,这一桌子人竟然300都不到。油光发亮的田鸡、酸甜软糯的猪肝都是福州人最爱的甜口,虽然比不上高级餐厅的口味,却是最贴近当地人生活的家常味道。


外地游客的话,我更推荐宣和一味,后者更像是在品鉴闽菜,对初次体验的人来说更友好。我在陈金兰吃不惯的菜到了这边都惊呼闽菜万岁!因此把两家放在一起介绍。


荔枝肉

福州所处纬度较低,夏天炎热,醋可以提高食欲,而福建又盛产蔗糖,因此福州菜中糖醋做法的很多。最有名的便是荔枝肉,感觉很像咕咾肉和茄汁排条。荔枝肉取猪瘦肉改花刀炸成球状,再以番茄酱、香醋等酱汁烧制而成,无论外观还是口感都像极了荔枝。为了增加口感和风味,不同店家还会在里面加入土豆、花菜等。

上图为宣和一味,下图为陈金兰。

吐槽一下福州人对花菜的喜爱,花菜在这里仿佛是葱姜蒜一类的配料,许多菜里都会放上一些。


南煎肝

喜欢吃内脏的朋友都知道,这类东西要烧的好很吃厨师基本功,首先猪肝要片得薄,停留在锅中的时间也不能长,才能保持鲜嫩脆爽的口感,其次酱汁也是点睛之笔。从外观来看闽菜的南煎肝和我们上海人熟悉的酱爆猪肝很像,入口却是另一番风味,只吃过辣炒和浓油赤酱版本的我更爱这种酸甜口。

同样是酸甜口的内脏,福州还有一道名菜——爆炒双脆,海蜇皮和腰花的双重爽脆!


红糟

闽人食红糟的历史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宋鸡肋编》中记载:“江南闽中,公私酝酿皆红曲酒,至秋,以红糟鱼肉蔬菜,率以拌和。”红糟的做法很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区分是熟糟和生糟,前者是在烧制过程中直接加入红糟,后者则多为冷盘,比如宣和一味的这道红糟沙鳗。


糟炸深海黄瓜鱼,去骨的大黄鱼,裹以红糟和淀粉大火定型,1岁的小朋友承包了半条。


糟肉光饼

光饼是福州当地著名的“三便”点心,便于携带,便于就食,便于保存。糟肉光饼把红糟和光饼这两样福州人喜爱的传统美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陈金兰家的糟小肠和葱油骨髓真真是极好的下酒菜。


佛跳墙

还没来福州,做地方小吃攻略之前,说起福州菜就立马想到佛跳墙!这道工序繁琐、材料极尽奢华的名菜,不仅是我国非遗美食,还时常出现在招待外宾的国宴菜单上,让人还没看到就忍不住想尝尝。

根据民俗学家萨伯森在《<垂涎录>评注》中的记载:佛跳墙原名为“坛烧八宝”,后来换了一个吉祥的名字为“福寿全”,再后来因为几个秀才在“聚春园”聚会,其中一位秀才闻到了佛跳墙浓郁的香味,借此吟诗一首“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因此才有了“佛跳墙”这个名字。

一道真正的佛跳墙光汤头就要熬制好多天,入汤的骨料和肉类真可谓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全了,再加上8-10种像是鲍鱼啊、海参啊、瑶柱啊等等价格不菲的食材,任谁闻了都忍不住爬墙啊。店家反复跟我们确认说坛子里会有一些特殊的药膳味,第一次品尝的话会不习惯,没想到我们这些门外汉一仰头直接喝见底了。


鸭露粉干

鸭露指的是用番鸭蒸出来的原汁,一只十来斤重的番鸭,只能整出半碗原汁,是福州人眼中的至补。用鸭露来煮粉干,盐都不用放也足够鲜美,当然少不了传统调味品,灵魂虾油,这道菜很神奇,看起来寡淡喝起来鲜美无比,听起来油腻入口到也清爽。

福州人的调味是很有地方特色的,除了前面说的酸甜口,还有就是分歧很大的虾油,有的人嫌他臭,有的人没它不行,但大部分人都认可用虾油制作的料理才能代表最讨厌正统的福州味道。虾油颜色呈透明的琥珀色,吃起来我觉得有点像鱼露,很多街头小吃像是鱼丸、捞化、肉燕等都会拌一碟虾油进去。